被國產軟件爭奪份額,是接下來微軟無法擺脫的宿命。
數讀社原創
作者 | 盧梭
演員王星在泰緬邊境失聯事件引發了全網關注,這起事件發酵后,網絡上流傳了一份名為“星星回家計劃”的Excel文檔。
不少受害者家庭紛紛登陸賬戶,填寫了相關信息,目前已經有超過1600條。
最近幾年,這種允許多人編輯的文檔多次在社交網絡上流傳,金山文檔、騰訊文檔、石墨文檔、有道筆記……國產軟件成為真正的主角。
微軟office全家桶的身影,逐漸消失。
曾經壟斷一切辦公場景的微軟,正在被國產軟件靈活的打法破解,失去對市場的掌控。
#1
吸血
1993年,微軟試圖攜office軟件進入中國。
彼時,求伯君開發的文字處理軟件WPS勢頭正盛。這款軟件1989年就已經推出,早就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雷軍的加入,更是讓WPS創造了年銷3萬套的高光表現。
在中國互聯網尚處于萌芽期,WPS籠絡了寶貴的種子用戶。
微軟對WPS垂涎欲滴。這家巨頭先找到了金山投資人張旋龍,提出要收購金山公司,遭到拒絕。隨后試圖高薪挖角求伯君,也吃了閉門羹。如今看來,并購、挖角核心骨干,微軟商戰的前兩板斧,一旦成功,都會將金山擊碎。
第三板斧選擇了合作。微軟提出了“格式共享”。雙方簽訂協議,微軟Word可以直接打開并編輯WPS,反之亦然。
這開啟了潘多拉魔盒。兩者相通后,office伴隨著微軟的Windows系統進入千家萬戶,反而全面吸收了WPS用戶。此后很長時間,微軟office和它的盜版軟件陪伴了一代人。
在微軟與盜版的前后夾擊下,WPS敗下陣來。
站在今天的視角,當初金山軟件沒有太好的選擇,微軟的Windows系統和office軟件幾乎就是全球電腦的標配。在那個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時代,學校、企業都使用微軟,爭奪增量市場,金山幾乎沒有機會,橫豎都是相似的命運。
拿下關鍵戰役的微軟,在中國辦公軟件市場看不到對手。
2010年,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梁念堅高傲地表示,“我建議國內其他Office廠商不要做了,如果堅持繼續要做,就得像微軟一樣來創新自己的產品。”
國產軟件沒有放棄,也找到了機會。
#2
移動化的彎道
2017年,納德拉發布了Office 365(后改名Microsoft 365),這款辦公軟件與Windows系統、Skype、Outlook Web App和SharePoint Online等共同構成了“完整且智能”的解決方案。
這是微軟的一次歷史性的變革。
比爾蓋茨卸任后,微軟進入了混亂的鮑爾默時代,移動化的浪潮讓微軟無所適從,Windows Mobile沒能抗衡安卓與iOS;Win 8系統保守詬病。直到納德拉時代,微軟重新變得開放。
一大征兆便是微軟對office的開放。在蘋果iPhone、iPad、MacBook等產品線上,微軟推出了完整的Office應用。
這些看起來是歷史性的改變,只是國產軟件的常規操作。
2010年前后開始的移動互聯網轉型,給了國產軟件彎道超車的機會。
2011年,WPS推出了移動版本,移動辦公軟件走上歷史舞臺。這段時間,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石墨文檔等文檔筆記工具相繼推出,word、Excel、PPT等功能被悉數納入到線上,自動保存、在線協同、多端同步等功能,相比當時的office是明顯的功能迭代。
此時的微軟,還處在鮑爾默時代的打分管理、辦公室斗爭之中,直到2014年納德拉上臺才如夢初醒。
納德拉上臺這一年,阿里推出了釘釘,隨后飛書、騰訊文檔問世,辦公軟件上升到智能移動辦公平臺。
辦公軟件不再只是單一應用,而是一站式的云端辦公,數據化的企業運營。軟件將即時溝通、日歷、云文檔、云盤和工作臺深度整合。通過云端,把基礎圖文表格編輯、打卡、線上會議、跨部門溝通等功能匯集并形成數據,為經營提供參考。
辦公軟件的區別,不再只是產品體驗的區別,而是生態的差距。
轉型后,在很多功能上微軟同樣具備。可在中國市場,無論功能使用效果,還是客戶認可度,都存在明顯的水土不服。
2022年,Gartner調研,微軟在全球辦公軟件市場的份額逼近90%。但是在中國市場,故事更加復雜。
#3
大打折扣
2024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考試中,WPS報名人數接近200萬規模,首次超過報名微軟Office的人數。今年開年,WPS的 PC端日活躍用戶數突破1億。
在產品認可度上,學生群體已經開始向WPS傾斜。個人用戶的吸引力減弱,對微軟來說不是好消息。
除了這位老對手,截至2023年年底,釘釘用戶數達到7億,軟件付費企業數達到12萬家,付費日活躍用戶DAU突破2800萬。
2024年4月,騰訊文檔累計付費個人用戶數已超100萬,累計付費企業數超2萬家。
微軟的高山下,國產智能移動辦公軟件逐漸萌芽、壯大。
根本原因在于,雖然微軟的產品更全面、競爭力很強,但綜合體驗感與國產軟件不可同日而語。
微軟依然堅持付費使用。個人版將近400元一年,家庭版500元。微軟在過去30年已經充分證明了,正版付費的路走不通,多數企業、個人寧愿承擔中途文件閃退的風險,也要使用盜版。跨國公司的難點就在于此,不能給某個市場開特例。在相似體驗下,國產軟件沒有任何一個是付費軟件。
免費決定新用戶的使用興趣,移動端轉型過程中,微軟只能被動挨打。
功能上,微軟也幾十年如一日地沒有關注痛點。比如PDF文件,微軟至今仍然無法編輯修訂,但是國產軟件的增值服務功能就可以實現。除此之外,模板庫、拍照掃描、圖片轉文字等等功能,國產軟件明顯領先。
注:從左至右依次為:微軟、WPS、印象筆記、石墨文檔
微軟主打的SaaS服務,在國內又有著明顯的體驗降級。Skype、Outlook這些軟件功能都不是中國用戶常用的軟件。在云端,按照規定,微軟選擇了世紀互聯運營在中國的Azure云業務,在綜合體驗的絲滑程度上也有差距。
此外,還存在不起眼但卻重要的因素。微軟對很多國產操作系統也不支持,而國產軟件反而支持,這讓的高昂價格顯得更沒有性價比。最近幾年,政府部門、國企,紛紛開始放棄Office。
原本,如果微軟早一些本土化經營模式,豐富功能、增加免費用戶權益,放棄不必要的堅持,或許也沒有這些所謂的小波折。但最終微軟堅持全球一盤棋,錯失好局。
這對未來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4
舊疾難解
新的彎道又一次出現。無論是微軟,還是國產軟件,都將AI作為了發力的重點。
微軟的強勢在于,其AI能力依然領先,但是,在過彎道前,微軟舊有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首先是功能完善度的問題。微軟office基于ChatGPT大模型,這在國內恐怕需要選擇國產大模型,在體驗的磨合上需要時間,甚至可能如one drive一樣,聯網的體驗感差。
其次,理念問題。中國市場,付費使用軟件的習慣始終沒有形成,軟件功能始終在做加法。
面對WPS、釘釘、飛書,用戶幾乎無法弄清楚這個軟件到底有多少功能,甚至需要通過搜索來探尋。可國外軟件的,通常不會如此臃腫,而是保持特定的軟件做特定的事情。
免費招攬用戶,增值服務持續收割用戶,這可以保證絕大多數人都能用上軟件,獲得用戶基數,卻可能存在定價混亂,用戶感覺被套路等問題。但國產軟件需要彎道超車,用戶基礎是一切的根本,免費就是最好的手段。
這種思路上的差異,導致在AI體驗上的巨大差異。現階段同樣是AI功能,國產軟件更注重場景結合,功能更加細分,比如論文代寫檢查、法律文書協助等,微軟則沒有進行這么細的拆分,普遍集中到“助理”當中,使用方式還是需要用戶填寫提示詞,有擴展性但是復雜。
這種理念還會繼續影響著未來的競爭理念。從移動化辦公開始,國產軟件在體驗感上就已經明顯趕超,國產軟件的打法抵擋住了微軟的強勢擠壓,并在一次次機遇中縮小身位,表明了這種理念的有效性。AI時代,理念差異會進一步強化國產的領先優勢。
被國產軟件爭奪份額,恐怕是接下來微軟無法避免的宿命。
相關推薦
近日,松下公司透露,松下控股將解散旗下家電子公司松下電器,意圖集中資源與力量,發展更具增長潛力的高利潤領域。
近日,人民銀行公布的罰單顯示,恒豐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銀行因存在多項違規行為,被開出巨額罰單,總罰沒金額接近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