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鄭理
作為滬上券商三巨頭之一的海通證券(600837.SH;6837.HK),2016年10月“接棒”王開國擔任董事長的周杰,剛剛交出辭職報告。
1月13日晚間,海通證券公告稱,董事會當日收到董事長周杰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其因工作調動提出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法定代表人及香港聯交所授權代表等職務,同時還辭去董事會發展戰略與ESG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辭職之后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辭職報告當日生效。
而“掌門人”變動前的1月9日,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的合并重組已獲上交所審核通過,合并后的總資產、凈資產分別達到1.68萬億元、3302億元,均將超越中信證券,位列行業第一。
海通證券表示,周杰的辭職未導致公司董事會成員低于法定最低人數,不會影響公司董事會的正常運作。
海通證券董事長辭真正的原因系“工作變動”,接任者李軍,接下來的首要任務,或許是如何持續有效推進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的合并。
1
8年董事長辭職,下一站去向定了
從擔任董事長算起,截至辭職前,周杰在海通證券擔任董事長8年之久。
資料顯示,周杰是一名”60后“,1967年出生,2016年7月加入海通證券,擔任黨委書記,同年10月至辭職前擔任公司董事長。
加入海通證券之前,周杰從業經歷集中在上海國資系統。除了海通證券,周杰曾在多個上海國資企業擔任“一把手”,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
1992年2月至1996年6月,周杰自在上海萬國證券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工作;1996年6月至2001年12月先后擔任上海上實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投資部經理、副總經理、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1年至2016年,周杰先后擔任上海實業醫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上海上實(集團)有限公司策劃總監、執行董事兼副總裁、執行董事兼常務副總裁、總裁兼黨委副書記,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等。
2016年起,周杰開始擔任上海證券交易所監事、薪酬委員會主任,2017年起擔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金融業聯合會副理事長、上海市仲裁委仲裁員,2021年起擔任中國證券業協會理事會理事、副會長。
據多家媒體報道,周杰的下一站,是上海國際集團。
上海國際集團成立于2000年4月,前身是1981年設立的上海市投資信托公司(后更名為上海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注冊資本300億元。該集團85%以上的資產為上海地方金融資產,占市屬金融機構國有權益總量的60%以上。
在上海國際集團的金融版圖中,不僅是國泰君安實際控制人,還有浦發銀行、上海農商銀行、中國太保集團、上海信托、華安基金等一眾金融機構,集團還投資了上海保險交易所、上海票據交易所、跨境清算公司(CIPS)等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在金融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
另據“投資界-解碼LP”獲悉,上周,上海國際集團還在上海發起設立了目標規模60-80億元的上海科創三期基金,進一步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三期基金啟動為起點,上海科創基金管理規模將正式跨越200億元里程碑。
截至2023年末,上海國際集團合并報表總資產2326億元,凈資產1659億元,資產負債率29%,主體信用等級保持AAA級。2023年,集團實現利潤總額64億元。
2
前三季度海通證券營收掉隊前十
周杰是在2016年10月份擔任海通證券董事長職務,此前公司董事長為王開國,其在海通證券任職達24年。王開國在任期間,完成了海通證券A+H兩地上市。截至2015年底,海通證券總資產、凈資產均位列行業第二。
不過,近幾年海通證券開始掉隊,2023年四季度虧損超30億元,為近20年來首次出現單季度虧損。
2024年前三季度,海通證券營收與凈利潤繼續下降,其中,營業收入為128.99億元,同比下降42.86%,營收排名也跌出前十名,排在第11位;歸母凈利潤為-6.59億元,同比下降115.12%。其中第三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40.34億元、-16.13億元,同比下降分別為28.03%、403.05%。
對于業績表現,海通證券表示,業績變動的原因主要是其他業務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投資收益等減少。
從主要營收項來看,海通證券前三季度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53.48億元,同比下滑約28%,其中經紀業務(24.34億元)、資產管理(14.15億元)手續費凈收入小幅下滑,而投資銀行手續費凈收入錄得13.47億,較2023年同期的30.11億降幅55.26%。
此外,海通證券前三季度利息凈收入27.11億元,同比下滑約17%;投資收益為34.06億,同比下滑約35%。
周杰辭職后,海通證券同意公司董事兼總經理李軍代為履行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等職責。
李軍的金融履歷非常豐富,其曾任職于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公司。
200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工作,先后擔任機構處干部、主任科員,機構副處長、地方金融管理處處長等職務。2014年9月至2018年11月開始擔任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副主任;2018年11月至2021年8月,周杰擔任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長。
2021年8月起,李軍開始擔任海通證券黨委副書記。同年10 月 28 日起擔任公司總經理與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非執行董事、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對于李軍來說,面臨的首要任務或許就是如何更好推動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并。
1月9日,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發布合并重組事項過會公告表示,本次合并重組獲得上交所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后續,按照行政審批程序,兩家公司將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注冊申請。
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的合并重組,也成為2025年首個成功過會的并購重組項目。根據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合并后公司歸母凈資產3267億元、凈資本1774億元,均位居行業第一,零售客戶數、IPO承銷規模及數量、公募分倉收入、托管外包規模等重要業務指標,均位居行業首位,因此兩家券商的合并進展備受行業關注。
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表示,接下來將盡快完成營運整合過渡,推進包括子公司在內的各類牌照整合、業務劃分等工作,有序做好各項業務、賬戶數據、系統平臺的變更或合并,快速平穩實現業務、客戶的整體遷移合并。
截至1月14日收盤,國泰君安A股收報17.55元,上漲2.72%,市值1580億元;海通證券A股收報10.65元,上漲2.7%,總市值1391億元。
3
投行業務能否“翻盤”?
2019年,海通證券在IPO保薦業務的表現算得上二線券商中流,當年以5起成功案例,排名在行業前十名之外。
2020年下半年海通證券在科創板保薦業務上開始發力,其成為了近年來投行圈的最大“破局者”——在突破此前投行圈“三中一華”對科創板業務“壟斷”的同時,海通證券整體IPO保薦業務也在此帶動下“狂飆猛進”。
此后的2021年和2022年,海通證券正式加入了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的A股“投行王者”之爭的行列,三家券商組成了國內投行業務的第一梯隊。
2019年-2021年,海通證券投行業務收入持續大增。其中2019年投行業務收入為36.1億元,到2021年便躍升至56.6億元。但經歷了2021年的巔峰后,海通證券的投行業務已連續兩年下滑。
2022年、2023年年報顯示,海通證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59.48億元、229.53億元,歸母凈利潤65.45億元、10.08億元。其中,投資銀行業務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2.62億元、36.31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為24.69%、14.8%。
2024年,海通證券成功保薦7家企業上市,合計募資43.16億元,排名第6。而在2023年,該公司成功保薦22家企業上市,合計募資466.15億元,在行業中排名第2。
在全面注冊制下,券商IPO保薦項目通過率也成為監管高度關注點之一。2024年,海通證券保薦65家,但主動撤回的有32家,撤否率為49.23%,排在第三位。
還有一些項目在IPO過程中存在"一查就撤"的情況,讓海通證券的保薦質量遭到質疑。
以科創板IPO科利德為例,2月份,該項目主動撤回。在主動撤回上市申請兩個多月后,在海通證券被上交所通報批評時對該項目撤回原因也進行了揭曉。根據通報,科利德涉及研發人員數量存在出入、研發投入金額披露不準確、研發領料與其實際需求不匹配等多個造假問題。
擔任8年董事長的周杰離職后,新任董事長“三把火”往哪燒,在合并大戲的背后,經營能力和投行業務又會如何發展?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推薦
近日,松下公司透露,松下控股將解散旗下家電子公司松下電器,意圖集中資源與力量,發展更具增長潛力的高利潤領域。
近日,人民銀行公布的罰單顯示,恒豐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銀行因存在多項違規行為,被開出巨額罰單,總罰沒金額接近億元。